发布时间:2024-06-26 22:06:01 | 创造网
当然是古代的科举状元更难,而且难度要大很多,几乎不是一个 当量 的概念。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首先,高考每年都有,而科举是三年一大考。每年都有会有一个高考状元,而且还分文科、理科,国家、省、市、县也都有自己的高考状元,而科举是不分区的,全国就是一个。
其次,状元是天子门生,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皇帝亲自赐宴,马上成为明日之星。每年的高考状元是谁,除了学生和高考家长,也没有几个人关注,以后成为政坛明星的希望更是微乎其微。可是状元则远全不同,唐宋时期,一成为状元,马上就是政坛明星,可以直接授予重职,这与唐宋时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有关;明清时代,状元授 翰林院 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有一套完整的培养程序。总之,这些政治、经济待遇是高考状元完全无法想像的。
古代高考是什么: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和如今的高考差别
1.人数差异
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系统的考试顺序,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层级,只有成为该省最出类拔萃的才有机会参加最后的“高考”——殿试。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只有270多名考生参加,和如今数以万计的高考生相比,考试人数可谓是九牛一毛。
并且科举考试只有万分之一的通过率,难度可比高考大不少,最后能参加殿试考试的,也就那几个出类拔萃的考生。
2.考试时间不同
如今的高考最长的考试时间也就两个半小时,时间一到,就得交卷。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考生长时间答题精力,体力会跟不上。但要是到了科举考试那就不一样,你要没有个好体格还真吃不消。科举考试的时间一般长达十几个小时,从凌晨就要进考场,上午10点开始考试,直到下午6点才结束答卷。而且考生的吃喝拉撒都得在考场里解决,不得离开考场,是不是相当严苛。
3.考试科目不同
如今的高考主要分为文、理两个大类别,文科生和理科生拿到的考试卷也都不一样。在古代则分为文试和武试两个类别,大家经常听到的武状元就是通过武试选拔出来的。文试的考试要求主要侧重于政治上的才能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武试考察的则是带兵作战,排兵布阵的军事才能。那么被称为文武双全的人,他肯定是人中之龙了。
4.考试题目不同
如今的高考由于文理科的区别,所以考试的科目并不完全一样。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则是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之类的知识。尤其到了殿试,是由皇上出考试题,更要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这些题目都是涉及到国家的发展问题,考生要是对历史和国情没有深刻的认识,是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 创造网
5.阅卷标准不同
如今的高考的评判标准主要看的是考生的答题的正确率,这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考试成绩。那么在古代高考,答题正确率可不是唯一标准。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考生的书写要求,考生的字体是否工整美观,是否达到了:“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的要求”考生要是没有一手写漂亮毛笔字的功力,是无法通过考试的,甚至连第一关童试你也过不了。
个人以为古代更有难度。 科举制在唐朝完善并大规模实行,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并影响了周边国家。1905年,产生了高考雏形,各学校可以自行招生,建国后归于统一,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一直是万千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有人拿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作比较。我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官方认定的考试,但还是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环境,科举制实行于封建时期,当时人人以进入仕途为尊,其本质就是选拨官吏。而高考选取具有各种潜能的人才,高校会开设很多专业供学生按兴趣选择,毕业以后可以进入各行各业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举选拔制度确实是为难了缺乏兴趣的人才啊。
封建社会阶层分明,科举一旦落选,结果就是子承父业,寒门学子再无法翻身。所以为了提高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很多人会用一辈子考科举,可能最后还一无所获。范进中举讽刺的就是这种现象。可是在现代社会,行行出状元,即便学习文化课的天赋不高,也有其他路可以走。 科举制对社会底层的学子来说消耗的财力精力是很大的。
另外,科举制末期,开始变得死板固化,缺乏创新,束缚文人思想。加上当局者开始大兴文字狱,学者文人人人自危。所有才有清末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科举制走到最后更多的是对思想的荼毒,劣大于优。 现代虽然近几年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但总体走向是好的,教育部门也以史为鉴,积极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综合素质教育。
以上就是创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高考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