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7 05:33:55 | 创造网
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来自西域大月氏国的支谶翻译了《道行般若经》,不经意间,奠定了以后中国佛教的思想基础。
佛经的翻译当时采用了大量的道家术语。不过,想要在士大夫中间弘扬佛法,和尚们首先需要学会用老庄、周易的语言,用中国化的语言去比附、解释佛经与佛法,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格义”。
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可以说从鸠摩罗什译经后,佛经就已经是意译了,使佛法更容易的被民众所接受和学习。
创造网(https://www.czcswd.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国的佛经翻译到唐朝基本结束了的相关内容。
佛经汉译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在译经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佛教在中国生存发展和佛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是佛教扎根于中国的前提,是佛教中国化的“方便法门”。佛教中国化的这一历史经验为当下佛教继续坚持中国化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的要求下,佛教界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解经讲经活动,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为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创造网
从佛经翻译的历史来看,从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由发生、发展、繁荣直至停滞,大约持续了10个世纪。在这期间,佛经翻译在策略上经历了从“异化”到“归化”,之后再到“异化”的转变,在翻译方法上则经历了从直译为主到意译为主直至两者圆满调和的漫长过程。早期佛经翻译,都是由外来僧人宣经口授,华僧笔受并润文。由于外来僧侣对佛经的天然膜拜,惟恐违背原文原意,因此佛经翻译采取了单一的异化手段,保留了语言上的差异。总而言之,这个时期的译文特点是“未成熟的直译”。
综观早期佛经翻译事业,一个困扰着译者的问题就是译文“文”与“质”的选择,即“意译”与“直译”。实际上,在翻译佛教经典中,应该用意译,让经典走向读者,抑或是用直译,让读者走向经典,这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问题,还关系到翻译策略的选择,而翻译策略又直接影响到译本的接受和流传。据《法句经序》记载,公元224年,在支谦和维难之间进行了一场有关译文文体的争论,即“文质之争”。这场争论也可以说是佛经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两种力量之间的最早较量。最终,“质派”暂时取得了胜利。
以上就是创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创造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创造网:www.czcswd.com